2025-08-09 23:08:55 浏览数:0
为探寻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径,调研了解当前柑橘育种及产业发展状况,7月28日,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沃土生科·乡村振兴”实践服务队深入重庆忠县新立镇以及重庆三峡建设集团派森百橙汁有限公司,探寻柑橘产业从田间到舌尖的全链条发展密码。
田间革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在新立镇双柏村,实践队在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秀珍的引领下,探寻到了当地柑橘产业转型的奥秘。“我们正在慢慢改种不同的柑橘品种,让柑橘的品质进一步提升”。曾经,霜冻等自然灾害让沃柑等品种损失惨重,村民们面临“种得出却不好卖”的困境。如今,通过品种改良与科学种植,这一局面正在被慢慢扭转——村里改种耐寒的九月红等新品种。不同成熟期的柑橘品种混种,提升产量稳定性,玉米与柑橘间作则兼顾家庭养殖需求,土地利用率显著提高。实践队队长周琳莉说:“品种的改良发展直接决定农民的收入,作为生物育种专业学生,我将致力于运用所学知识, 为选育更优质、高产、抗逆的品种贡献力量,助力乡亲们提升效益”。
科技赋能是田间变革的核心动力。农委会定期开展种植技术培训,政府引入的滴灌系统让水肥管理更精准;面对病虫害等问题,“桥接”技术成为“救树良方”——通过健康枝条连接受损树干,重建养分输送通道,大幅提升树体成活率与果实品质。更关键的是,当地推行“公司+农户”模式,将大部分柑橘地交由企业集体管理,村民既能获得稳定承包费,又能参与村中发展,“腰包鼓了,心里也更踏实了”,一位村民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产业兴则乡村活。随着柑橘产业提质升级,新立镇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道路更宽了更平整了,通讯更方便更快捷了”。形成了“一业兴、百业旺”的良性循环。
全链融合:“鲜果售卖”和“吃干榨尽”双线并行
如果说新立镇的田间实践是乡村振兴的“根基”,鲜果售卖到全球各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步,那么重庆三峡建设集团派森百橙汁有限公司的全产业链布局则是产业升级的“引擎”。在这家以橙汁加工为核心的企业里,实践队看到了柑橘从“一粒种”到“一条链”的蜕变。
柑橘文化时空馆里,300余份橘、柚、柠檬标本构成立体的“百科全书”,南宋韩彦直写下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中蕴含的农耕智慧与汉唐时期柑橘作为“丝路使者”的历史交相辉映,诉说着忠县柑橘产业的深厚文化经济底蕴。而展馆内展示的病变枝叶根茎标本、害虫标本,更直观揭示了“产业振兴必先过病虫害关”的发展逻辑——到如今,脱毒容器育苗技术、智慧果园的水肥一体化系统,已成为抵御风险的“科技屏障”,正强有力地保证每棵柑橘树茁壮成长。
在加工厂,一条绿色循环产业链清晰可见:鲜果经分级、清洗、榨汁、杀菌后制成橙汁,通过冷链运输走向市场;橙皮提炼香精油,果渣制成功能饲料,柑橘皮渣制成有机肥,真正实现“吃干榨尽”,而这背后蕴含着派森百公司和中国农科院、西南大学长达八年时间的校企合作攻关。“以前只知道橙汁好喝,没想到背后有这么多门道。”实践队成员感慨道。从30万亩柑橘林的规模化种植,到“从种到汁”的全流程把控,派森百正以工业化思维激活农业价值,让柑橘产业附加值倍增。
振兴密码:科技、文化与人才的“三重奏”
此次调研中,实践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忠县柑橘产业的振兴并非偶然,而是科技赋能、文化传承与人才汇聚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田间的品种改良、技术创新,到车间的全链加工、循环利用,科技始终是核心驱动力;从《橘录》传承到“一带一路”的现代延伸,柑橘文化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纽带;而高校青年的加入、校企合作专利的探索,则让乡村振兴有了可持续的人才支撑。
当实验室的试管与橘树枝叶相连,青春的力量便能在乡村振兴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忠县的实践证明,立足特色产业,以科技提质、以产业聚才、以文化铸魂,就能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作为生物育种专业“新农人”将厚植知农爱农情怀、坚定强农兴农使命,努力学习知识,以不懈求索的精神钻研前沿科技,以脚踏实地的行动推动种业振兴,让青春在服务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地址: 邮编:266109
版权所有: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