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9 11:07:23 浏览数:0
8月10-14日,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春向党,薪火相传”实践团奔赴德州市平原县恩城镇西赵庄村及周边区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以及乡村企业中,聚焦乡村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基层治理与青少年关怀,通过实地调研、志愿服务、文化研学等形式,将专业知识融入乡村沃土,以实际行动服务地方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青春陪伴:点亮乡村孩子的假期
时值暑假,村里不少孩子的父母在外务工。为了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安全、充实、快乐的假期,实践团队员们精心策划了一系列陪伴活动。除了耐心辅导暑期作业、组织趣味阅读分享,团队成员们还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趣味实践:带领孩子们利用简易材料组装显微镜,一起观察植物叶片的微观世界,激发科学兴趣;手把手教授心肺复苏、伤口包扎等实用急救技能,提升孩子们的安全自护能力;拔河、跳大绳等趣味游戏更是让村委会前的广场充满了欢声笑语。
薪火相传:夯声回响启新章
西赵庄村风清气正,民风淳朴。在村家风讲堂,两位党龄超过50年的老党员成为实践团最生动的“教科书”。他们抚摸着胸前熠熠生辉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向围坐的实践团队成员们和孩子们讲述了自己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奋斗故事。那些关于坚守、奉献与初心的质朴话语,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位队员。抚摸着沉甸甸的纪念章,听着他们平凡而伟大的经历,使“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更加坚定的烙印在每一位队员的心中。
产业脉搏:从非遗工坊到古阁新韵
在恩城镇,实践团首先探访了当地特色非遗产品——签子馒头的生产企业。热气腾腾的车间里,负责人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签子馒头独特的手工制作技艺、发展历程以及市场现状。“这门老手艺承载着乡愁,但也面临创新和销路拓展的挑战。”负责人坦言。团队成员们边观察边记录,结合生物技术在微生物方面对产品影响与企业人员就产品开发行了热烈讨论,使得队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身专业与产业技术间的联系。
紧接着实践团便来到了恩城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昌阁,见证了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实践团成员在文物保护专家的带领下,仔细参观了这座古建筑,了解其历史沿革、建筑特色和保护现状。“保护好这些历史遗存,就是守护乡村的文化根脉。”专家语重心长地说。队员们认真聆听,对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认识,并就如何结合文旅开发活化利用文物资源提出了青年视角的建议。
田野课堂:把论文写在齐鲁大地上
在西赵庄村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田边,村党支部书记冯建涛与实践团成员深入交流。冯建涛详细介绍了该种植模式的推广情况、技术要点以及给村民带来的实际效益,也坦诚地提到了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和管理挑战。让团队成员们看到了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具体路径,这让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光有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基层,了解真实的乡村脉动;只有将实验室的生物技术延伸到田间地头,以生物防治替代化学农药、以微生物改良促进地力提升,才能体现"藏粮于技"战略中生物科技的核心价值。
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从为乡村孩子打开的奇妙世界到与老党员的薪火相传初心对话,从非遗工坊到古阁新韵,再到田间地头的深入交流。这不仅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场青春与乡村的深度融合。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知识服务需求,用真情温暖人心,深刻体会了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与广阔舞台。此次实践是一次宝贵的“田野思政课”,未来队员们将把所见所闻、所思所学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更加关注“三农”问题,努力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国家所需、社会所急、地方所盼的实际行动,让青春力量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中绽放绚丽光彩。
地址: 邮编:266109
版权所有: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